周口市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Zhongkou City Industrial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中原大地交出自主创新精彩答卷

image.png

培育农业“芯片”,实现种业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河南制造”迈向高端;构建系统治理模式,守护黄河安澜……科技创新之花在中原大地绚丽绽放。

  中原大地交出自主创新精彩答卷

       初秋的中原大地,处处涌动着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田间地头,智能农机穿梭作业,凭借北斗导航实现精准定位;车间内,机器人手臂灵活运转,柔性生产线高效生产;黄河边,监测设备实时预警,生态修复技术让岸绿景美……“十四五”以来,河南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为笔,在粮食安全、先进制造、黄河生态三大领域交出自主创新精彩答卷。

       中原粮仓充盈丰实

       “这就是小麦新品种‘普冰03’。我们成功破解了‘小麦—冰草’远缘杂交这一世界难题,把野生近缘植物冰草中的高产、抗病、抗逆基因导入小麦。”在中原农谷试验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锦鹏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2023年,“普冰03”正式通过小麦新品种国家审定。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大力攻关农业“芯片”,持续实施种业创新工程。“十四五”以来,河南累计实施省重大创新项目54项,投入省财政资金1.8亿元。

       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小麦抗病新品种。“我们培育的小麦品种‘郑麦379’,自2019年起,连续4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品种,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733.17公斤。更可喜的是,我们主持完成的‘小麦优质高产亲本材料创制与郑麦379等品种选育应用’项目还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介绍,像“郑麦379”这样的优质品种,河南已培育出14个,累计推广超1.2亿亩。河南农业大学研发的玉米新品种“YD268”,不仅创下亩产1182.92公斤的高产纪录,其技术转让费还高达2680万元,刷新了全国玉米品种转让的纪录。

       在神农种业实验室,芝麻抗落粒基因被成功“锁定”。全球首个宜机收芝麻品种“豫芝NS610”解决了芝麻“一碰就落”的千年难题。“新品种使机收损失率从30%降到5%,机收效率较人工提高50倍,较普通品种增产20%以上。”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告诉记者。

       在豫北平原,大面积种植的“豫花37号”高油酸花生即将迎来收获期。该品种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籽仁含油量55.9%,油酸含量77%。

       在中原农谷,种业创新的磁场效应正在不断显现。这里聚集了67家科研平台、16位院士和420多名专业人才。50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如同一个“基因银行”,为育种提供充足储备。

       孕育于实验室的科技,也走进了田间地头。清晨,在兰考县蜜瓜种植基地,农户们忙着采摘新品种“玉兰香”。“以前种瓜靠经验,现在有科技特派员全程指导,从育种到销售都不愁了。”当地种植户笑着说。如今,3万亩蜜瓜基地年产值近6亿元,带动2000多户乡亲增收。

       在河南,每年有5000名科技特派员如“星星之火”撒向乡野。科技特派员郑作运秉持“把自己变成农民,让农民变成专家”的科技初心,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每年在信阳、洛阳等地开展服务260余天。他与农民同吃同住,指导蚕业发展,已成为广大蚕农信赖的科技领路人。“十四五”以来,河南每年派多名科技特派员下乡,组建181个产业服务团,手把手教农民新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河南制造”迈向高端

       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车间外,一块写有“践行三个转变、推进制造强国”的标语牌格外醒目。车间内,4条盾构机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工人们有序地进行焊接、组装、调试等工作。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隧道掘进设备研发生产企业,拥有国内最大的盾构/TBM研发制造基地。在该基地,盾构/TBM产品已累计出厂超1700台,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河南制造业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好势头,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MVCE500G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控制设备、DPS-5100GS海上风电直流送出控制保护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公司还推动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等高端装备首次进入欧洲,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攻克了四氯化硅、六氯乙硅烷等6种硅基电子化学品关键制备技术,为产业自主可控添砖加瓦。

       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位于河南三门峡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布局了8个中试项目,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领衔的“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颠覆传统工艺,将三氧化钼纯度提升至99.996%。“三门峡不仅蕴藏着超大型钼矿资源,更构建起政企协同的创新生态,是技术转化的理想试验场。”赵中伟告诉记者。

       在重建重振后的河南省科学院,17名院士领衔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攻关。与此同时,墨子实验室捕捉量子奥秘,黄淮实验室突破新材料瓶颈,中原食品实验室为食品加工贡献智慧力量……“十四五”期间,河南重组入列了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谋划建设27家省实验室和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61家省级研发中试基地,建设19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科技守护黄河安澜

       清晨的黄河郑州段,无人机掠过水面,实时回传环境数据;岸边的智能传感器如“生态哨兵”,紧盯水质变化。监测大厅里,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孪生黄河”系统监测水情。这套系统由黄河实验室研发,已在黄河防汛、抗涝保供中发挥作用,让黄河安澜更有保障。

       河南作为沿黄流域的重要省份,把科技创新当作治理黄河的“关键一招”。2025年5月,河南省科技厅联合其他8部门,出台《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 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从生态保护、绿色转型、长久安澜等方面系统布局,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在小浪底库区支流畛水河的鹰嘴山码头上,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贾梦豪通过远程操控无人机航测系统实时监测畛水河口气动冲沙试验情况。该试验通过气动冲沙疏浚试验与汛前调水调沙的“组合拳”,冲开淤堵在支流口的拦门沙坝,有效恢复小浪底水库的淤损库容,确保小浪底水库综合效益的长效发挥。

       三门峡库区周界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脆弱,小流域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保护和水质安全造成了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于2023年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三门峡库区扩容及周界小流域系统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了适合豫西丘陵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高效菌草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水库清淤关键技术装备和泥沙资源高值化利用产品,初步构建了‘水沙—生态—经济’协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及技术体系,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绿色产业协同提升。”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所长曹永涛说。

       从守护中原粮仓到建设制造强省,从治理黄河到推动绿色转型,“十四五”期间,河南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面向未来,河南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让科技之花在中原大地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来源 |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日报